民营经济研究动态

关于首都经济圈与京津冀大城市群的思考

编辑:系统管理员时间:2006-03-27访问次数:487

  一、首都经济圈与京津冀大城市群的现状、趋势与问题

  1、京津冀大城市群是我国的三大城市群之一

  ①已具雏形。1957年,法�学者戈特曼提出了”大都市带”的概念和形成的基本条件.他认为:一是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二是区域内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了自己的都市区,而且核心城市与都市区外围地区有密切的社会联系;三是有便利的交通走廊把核心城市连接起来,各城市间没有间隔,联系紧密;四是必须有相当大的总规模,人口在2500万人以上;五是属于国家的核心区域,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如果按照这一标准衡量的话,我国目前只有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具备形成这种大都市群的初步条件3。

  实际上,大都市群的形成有着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古代的人口和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晋、宋、唐时期出现多次人口、经济和文化的南移高潮。虽然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城市群是在近现代才形成的,但是,形成这样一种格局的深厚的历史积淀是无法改变的,也是历史赋于我们的一笔财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真正能够参与到国际竞争中的实际上是大城市、大城市圈、大城市群。就是说,21世纪国际竞争的真正主体应该是大城市圈、大城市群。机遇在呼唤,我们不能再等待。

  首都经济圈也应该在京津唐大城市群的这样一种迎接全球竞争挑战的理念下去考虑。

  ②三大城市群发展的内在驱动因素。迎接全球竞争的挑战是三大城市群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外在驱动因素。在强调其重要性的同时,还必须看到我国发展中内在的驱动因素。

  第一,区域发展板块和城市群形成的大背景,是我国的工业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最终消费的升级与结构调整,使工业化的驱动力大大加速,这是形成新阶段的一个主要内因。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快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得到大幅提升。在收入差距逐步拉大的情况下,收入较高的地区和群体已经从万元级消费开始进入以住房和汽车为代表的十几万、几十万的大额消费阶段。汽车和住房都是以重工业为支撑的耐用消费品,在强有力的最终消费支持下,我国的工业化进入了钱纳里模型概括的工业化的第三阶段,即以资本品工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从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来看,一旦工业化进入重工业大发展的第三阶段,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将会出现一个相对较长的快速发展时期。

  近些年来,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很大的力量,建成了一大批交通、能源、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这些建设一方面对重工业提出了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在重工业对基础设施依赖性较大的情况下,也为重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国也在以网络化和信息化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中,下力气抓机遇,为现代制造业在我国的兴起,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应该说,我国在进入工业化化新阶段的过程中,比较稳步地增强了我国的工业竞争力,同时,制造业的定位,已经站到了全球化这个平台上,瞄准的是世界制造业中心。这种战略定位是迎挑战、抓住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历史性机遇的结果。

  世界制造业中心要求有一批世界性的行业顶级企业。他们必须具有可以在世界竞争中立足的核心竞争力。而产业的区域集聚则是现代制造业形成这种顶级企业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第二,我国城市群形成的另一大背景是我国城市化过程的加速。

  1978年以来我国的城市化速度明显出现逐步加快的趋势,特别是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的规模大步进行。预计在今后的20~30年内,大部分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将会转移到城镇。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人口大迁移,其规模是世界史上经历过这一过程的所有国家都望尘莫及的。有的学者预测,到2030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都将形成一个人口总数为3亿的高密度空间4。预计华北与环黄渤海大城市群的人口规模也不会少于这个数字。

  发达国家的人口迁移不仅没有如此规模,在时间跨度上也较长。我国是工业化的后发国家,赶超型工业化的进程不可能给我们那么多的时间去从容地应对这种前所未有的人口大迁移。我们不仅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走过工业化先发国几百年走过的道路,还要应对劳动力从农业几乎同时向所有现代产业进行转移。就是说,区域经济和三大城市群必须具有相应的城市功能和产业集聚的支撑,才能承载大规模转移的人口。也可以说,我国加速的城市化进程,要求新阶段的工业化为其提供产业支撑,而城市化形成的大规模人口的空间集聚,也为新一阶段的工业化准备了产业集聚的条件和空间。

  总之,农村人口对现代生活模式和水平的渴望,将和城市人口对更高收入水平的追求汇成一股巨大的能量流,形成现有城市群和新城市群发展的无法抗拒的力量。总之,我国的城市化加速形成的激流和巨流,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城市群快速成长的重要内在推动力。

  2、京津冀大城市群与首都经济圈形成中存在的的最根本问题

  京津冀大城市群主要指的是以京津唐为骨干的城市群或城市圈。应该说,这一大城市群目前已经具有北京大城市圈和天津大城市圈,和唐山城市圈。但是,大城市圈之间的紧密关系并没有建立起来。最主要的原因是:

  ①北京虽然已经形成了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格局,但是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尚未完成,新兴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还未完全确立,其与第一、二产业的高效链接与融合还有待进一步培育。所以首都经济与京津冀其他城市的差异性尚未展开,其独特的辐射力还没能充分发挥作用。

  ②除北京外,其他各地产业结构雷同,形不成具有层次结构的产业集聚。

  ③计划经济下的行政区划意识还比较强,跨行政区进行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机制目前尚没有形成。

  ④京津冀大城市群中,国有经济比重比较大,私营和民营经济的成长较长三角、珠三角弱得多。目前国有经济改革还处于攻坚阶段,最活跃的私营和民营经济还没有足够的力量由下向上打破行政区划的空间限制,进行跨行政区域的行业集聚和整合。

  在以上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目前的情况仍然是各城市单打独斗,形不成互联互动的城市群。2003年9月17日的经济日报第四版上,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饿着肚子”忙扩建》,说得是在环黄渤海的640公里长的海岸线上,从南到北密集的四大港口(天津、秦皇岛、京唐和黄骅港)的扩建问题。这四大港口目前都吃不饱,但仍在进行“大跃进”式的扩资和重复建设。这不仅造成了吞吐能力的闲置和浪费,还必将形成区域内的恶性竞争。

  为了适应加入WTO以后的竞争格局,不少地区的高层决策者已经意识到,以行政区划为界的国内竞争过时了,以产业集聚为支撑的区域联动和大城市群正在成为世界竞争舞台的主体。长三角和珠三角中的各大城市都在找准各自模式的基础上努力寻找区域合作的路径和空间,用合作博奕替代恶性竞争,加速区域经济的优化和提升,正在成为一种识时务的战略。京津冀的区域整合战略也应当抓住机遇,尽快出台。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