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经济动态

杭州民营经济复苏内因:用创新之手拓宽市场边界

编辑:系统管理员时间:2010-05-10访问次数:443

核心提示

如果说,在若干年前,杭州民营企业还是以轻、小“体形”著称的话,那么这些年间,杭州的民营经济则纷纷致力于添加科技的“养分”。

无论在起点较高的IT企业,还是传统产业内,当下的杭州民营经济始终涌动着一股科技创新的暗流,推动着这个群体在市场大潮中走得更稳、更远。

现象:20家上海IT企业抱团入驻余杭创新基地

  前不久,以上海龙软集团率队的20多家IT企业集体入驻余杭创新基地,为余杭创新基地打造IT产业板块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

  余杭创新基地紧邻杭州主城区,距主城商业中心和西湖仅15公里,02省道、文一西路、文二西路以及多条城市快速道路贯穿园区而过,使园区与杭州主城区无缝对接。规划中的地铁2号线、5号线近在咫尺,杭徽高速、绕城高速和建设中的杭长高速、留祥快速路环绕着创新基地,使其与长三角形成了“2-3”小时交通圈。

  周边高校云集。丰富的高校资源可以为创新基地源源不断地输送IT人才。龙软集团董事长戴剑飚博士说,除了区位和人才的优势,创新基地坐拥西溪美景,空气清新、野趣横生的生态环境,也是吸引大批上海IT精英到这里创业投资的一大因素。

  此次,上海龙软集团、上海杰普软件、成峰软件、互联网软件等IT企业入驻的是余杭创新基地内的西溪国际信息科技产业园,占地约150亩,定位为软件开发、信息服务外包、互联网商务、数据处理、ICT产品研发销售和服务等业态,项目总投资达6亿元,三年后建成,建成后园区各类高技术人才将达3000人以上,预计年产值可突破12亿元。

  剖析:产业集群带来的吸引力

  余杭创新基地是杭州国家信息产业基地的拓展区块,基地计划通过五至八年时间,建设成一座低碳卫星城。目前,创新基地重点开发区块55平方公里已完成控规,阿里巴巴淘宝城、恒生科技园、联强国际、西溪沃尔玛等10个产业项目已于去年动工建设,其余已注册落户项目14个,签约17个,形成了以信息服务、总部经济、设计、健康、创意、光伏等行业为主的产业集群。

  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今天,中小企业单打独斗去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有些力不从心。组成特色产业集群,以“抱团”的力量与大公司、大企业抗衡,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上海20家企业之所以愿意抱团到余杭创新基地发展,除了区位、环境、人才等优势外,产业集群产生的合力对他们的吸引力也不小。

  现象:本土企业在滨江的“三级跳”

  以做通讯网络服务起家的东冠集团,在滨江土生土长。从当年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村办企业发展成如今18家子公司、34亿总资产的大型现代企业集团。这些年中,“东冠”实现了从通信服务到房产开发、工程建设,再到金融贸易、工业制造的“三级跳”。滨江区肥沃的土壤给企业发展创造了无限的创造力。

  当年滨江区提出打造总部经济,东冠集团顺势跟进,开始涉足楼宇经济,先后投入运营了东冠创业大厦、东冠恒鑫大厦、东冠海宁工业园、东冠高新科技园等项目。借助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优势,东冠积极向高新技术转型,成为国内首家具有一级资质的民营通信总承包企业。去年1月东冠成立小额贷款公司,把目标锁定为高新区的中小科技型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宣告入主资本市场。

  “组建东冠集团旗下第一家IPO上市集团,打造一流的通信网络服务企业”这是东冠通信下一步目标。他们的计划是在做深做透已经落地的上海、浙江、江苏、天津等省市目标市场的基础上,再对其他地区进行有效扩张。实施战略转型,形成设计、工程、维护“三位一体”的系统集成服务体系,打造整体的服务外包平台。把东冠通信培育成国内外一流的通信网络服务企业。此外,借助小额贷款公司平台,继续关注并投资金融,发挥资本增值收益的功能,寻找资本投资的新空间和产业发展的新蓝海。

  剖析:企业成长需要肥沃的土壤

  当杭州从上世纪的西湖时代从容迈向本世纪的钱江时代时,作为重要地域承载者的高新区(滨江)注定成为最吸引眼球和蕴藏商机的板块。民营资本在“有梦过江来”的呼唤下,如钱江潮水般涌入这方投资热土。

  高新区(滨江)可谓是这几年杭州变化最大的区域。这里不仅有着沿江依桥的区位优势,也集聚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诺基亚・西门子、摩托罗拉等一批著名的通信研发、制造企业在这里设有全球研发中心。周边30多所高等院校,40万在校大学生,为这里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区内林立的高楼和星罗密布的高新企业,折射出这个年轻新区的充沛活力和无限张力。从“东冠”这家本土企业由小到大的发展中,我们看到的是企业在肥沃的成长土壤和良好创新环境中,焕发出来的成长力和创新力。由此集聚而成的群体性创新力又是高新区巨大创新能量的源泉。

  现象:创新提升传统产业

  以做燃气灶起家的德意集团,前不久对外发布了2010年燃气热水器、嵌入式微波炉、嵌入式烤箱、整体浴柜四大系列新品,标志着其开始由“经典厨房”的品牌理定位向“经典厨卫”理念的华美转身。

  提到德意,更多的人则会想到其标志性产品“近吸式油烟机”。当市场被传统欧式机主导的时候,德意开始将思考着如何在这一领域实现突破。2001年,德意诞生了第一款近吸式烟机,经过5年的市场验证发现,消费者非常青睐近吸式烟机,当确定市场的消费趋势后,德意正式把近吸式烟机作为战略主力,全力推向市场。从去年至今,德意近吸式烟机的销量获得了成倍的增长。如今,德意旗下的新天弧系列,几乎成为近吸式油烟机的代名词。

  在德意的发展史上,创新是一个很关键的字眼。公司每年都会开展两次“岗位创新奖”评比,激发全员创新。目前已经举办了17期,共计发放奖金80多万,有200多项创新获奖,如近吸式吸油烟机、智燃燃烧器等创新项目已经引领行业的发展。今年,德意将品牌定位从“经典厨房”向“经典厨卫”转变,“厨卫”跟“厨房”虽然仅差了一个字,但是正是这一字之差,意味着德意的产业边界又扩大了一倍。

  剖析: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对企业产生的影响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才不至于被淘汰。对于德意集团来说,这种创新无时无刻不在进行。1998年,德意在全国率先开发成功第一台安全型嵌入式玻璃燃气灶,改写了国内燃气灶行业的发展格局后,2000年,又推出了彩钢蚀刻面板系列产品;2001年,推出带保洁钢化玻璃翻盖的嵌入式灶具;2003年,“0换洗”系列吸油烟机研制成功,凭借其独创的0形网板设计,真正实现了吸油烟机的“免拆、免洗、免换网”;2004年,又推出“0启阀”系列燃气灶,实现即点即着、零秒启阀的革命……

  德意集团董事长高德康说,从2010下半年起,公司将有计划地布局北京市场,德意力求在5到8年内,将全国零售网点达到5000家,实现翻倍。同时,今年德意已经开始大力拓宽网络销售渠道,进行多元化经营,前期效果显著。

  创新给德意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家只有3000元创业资金、2名员工、12平方米的小商店,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经典厨房、品质房产、实业投资三大事业板块、员工3000多名的多元化现代企业集团,先后荣获了“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十大最具文化价值品牌”、“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权威分析

  在金融危机的“大浪淘沙”中,到底有多少民营企业进行了创新、升级?市统计局提供了一组数据颇有看头:今年一季度,杭州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新产品产值174.27亿元,同比增长50.7%,占全市工业新产品产值的比重达到了46.5%。市统计局工业交通处副处长黄宏瞻分析了关于民营工业新产品产值的数据。“这组数据说明的是,民营经济活过来了。”

  许多人知道去年民营经济困难,但后来渐渐恢复了元气,可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是因为民营工业企业的主动性。”黄宏瞻说,虽然在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期,杭州民营工业产值已经达到了负增长60%,但仍然有95%的开工率,“除了管理上采取策略,想办法改变管理模式,就是把原本过剩的产能转到内销,这一转,也转出了这些民营企业家开发新产品的思路,因为只要拥有新产品,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就强,这在杭州是个普遍现象,大家都遭遇生存危机,大家都开发新产品。”黄宏瞻说,没有任何人鼓动,创新是杭州民营工业企业的自发行为。效果立竿见影,从统计局监测的情况看,去年一季度后,民营工业的新产品的销售值就开始增加了。

  另外,再加上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措施,也显现了成效,“在我们的调查中,企业对这些政策都比较认可。”

  “同比增加50.7%,这是个很高的数据,这说明创新产品是民营工业企业的普遍现象,这是被逼出来的。”黄宏瞻说,大部分1000万元注册资本以下的企业生产方式还是比较粗放,新产品产值大部分还是集中在大企业。要保持连续增长,就要提升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