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PE学术文稿

王志凯:温州经济的困境与出路

编辑:系统管理员时间:2017-06-14访问次数:525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要参》2017年第22期(5月31日)

温州经济的困境与出路

王志凯

一、温州经济发展的困境

改革开放30多年,温州的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相比之下,温州的城市化几乎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缓慢和后知后觉,影响和制约了温州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甚至严重拖累温州金改步伐,使得温州缺乏新发展动力去打破价值链低端锁定,无法实现价值链攀升的产业转型升级。

困境之一:民营经济集群缺乏持续创新动力。必须承认,对于东部沿海特别是江浙一带以温州模式为代表的民营经济集群,更多地体现于规模经济,而其持续创新动力不足。集群中的企业主要是家庭作坊,或者是家庭作坊基础上有所壮大的企业在一村一户到一村一品的地理空间集聚。而真正产业集群更有效的企业间合作和扩大学习效应,以及知识技术外溢和企业间的竞争诱导创新,在温州的民营经济集群中几乎没有。这样的规模化集群,更容易陷入产业集群路径锁定,丧失创新能力。

困境之二:民营经济集群配置于全球价值链低端。民营经济集群以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介入全球贸易,缺乏自主技术、自主品牌和自主销售渠道,被分工配置在全球价值链的最低端――标准化制造环节,且这样的分工日渐固化。而处于后向的研发和精密设计环节,处于前向的销售者市场垄断和物流,这些价值链的中高端,民企基本没有介入。 

困境之三:滞后的城市化抑制温州中心城市功能。市场自发的城市化,尽管也有国内首创的温州龙港农民造城,但无疑也带来了温州分散城市化总体上质量不高。今天,整个温州市域范围内城镇数量众多,但中心城市服务功能显然是过于薄弱,与温州地级市的地位很不相称。城镇与城镇的功能定位不科学,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城镇与产业集群扁平化参与全球市场竞争,这样的格局,阻碍温州城市经济整体国内、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困境之四:中心城市功能薄弱进而阻碍服务创新。自“十一五”始,温州就在努力打造开发区的对外开放窗口和技术创新平台,后来又集全市之力打造浙南科技城,希望通过这些创新平台引领温州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但由于温州城市化的滞后导致其中心城市功能薄弱,这些创新平台的发展都限于孤掌难鸣的窘境。包括国务院授权温州的金融改革试点,也因为缺乏中心城市平台支持而未见实质成效。

二、破解困局之路在于发力温州城市化

温州的经济要走出困境,需要温州区域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增强的支持,有赖于发力城市化为其在产业布局中延伸价值链、做全价值链创造条件。 

路径之一:做大都市空间格局,提升温州区域经济层级。温州是浙江省着力打造的四大都市区之一,必须依照既定规划优先推进“一主两副”的城市化大格局建设,再渐次带动“三极多点”的面上发展。而第一要务,则是加快温州和瑞安的一体化建设,发挥瓯江口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新区的产业与人口集聚效应,提升温州的产业规模和人口规模,强化温州的中心城市集聚与辐射功能。

路径之二:挖掘市场机制动力,建设民营经济创新示范之城。温商遍布全球,温州具有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潜在集散能力,这是温州大都市化发展的优势。建设民营经济示范之城,就是要通过打造区域中心城市,优化区域市场体系结构,完善和激发要素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引导生产要素更多地流向民营经济创新领域,激发民营企业家创新创业热情。 

路径之三: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打造温州东方时尚之都。市场与时尚是紧密相关的,时尚往往可以引领市场的潮流。民营经济是市场化的产物,更精于市场和时尚的商机。建设民营经济创新示范之城与打造东方时尚之都,二者相辅相成。

众所周知,米兰就是著名的世界时尚之都,各种时装节、会展、电影展和艺术节是你方唱罢我方来,极大地提升了米兰城市的国际旅游、投资和商业价值。温州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打造东方时尚之都不失为一条有效路径。

路径之四:建设沿海和西南发展轴线,构造区域“T”型经济格局。协调发展是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温州的都市化发展战略也要走协调发展道路。在区域空间结构的协调方面,要加强温州与台州、丽水、宁德等沿海周边城市的协调合作,并加强沿西南发展轴线协同衢州、鹰潭等发展。通过协调加强沿海和西南经济轴线建设,拓宽温州的经济腹地,最终打造温州沿海南北轴线与西南轴线的区域“T”型经济格局。

三、相关政策建议

温州要打造区域中心城市,不断攀升价值链的中高端,必须做好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组织领导、资金保障、政策保障和规划保障;必须结合国家战略诸如“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等,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布局中高端价值链的重建。

(一) 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规划建设城市高地,搭建价值链攀升平台。温州必须建设三个高地:区域性科技高地、区域性制造业高地、区域性服务业高地,利用三个高地增强温州的中心城市功能,并辐射带动周边城市群,构造价值链攀升的综合平台。

实施瑞安――温州区划调整,建设温州都市大交通。温州主城建设,应该效仿杭州――萧山的一体化进程,将瑞安作为一个行政区直接并入温州,切实加快温瑞一体化建设,扩大温州的城市经济空间,提升温州的制造业规模和档次。再就是要加快推进以瓯海区为重点的都市化大交通建设,提升温州的大都市交通枢纽地位,促进浙闽赣交通物流品牌建设,形成温州辐射西南并融入国际的开放型都市大交通格局。

加大都市建设融资力度,推进浙南中心城市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扩大利用外资。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契机,引进一批高端制造和服务业,提升温州的经济集聚功能和辐射服务层级。要开创PPPs项目合作的新局面,引导温州丰富庞大的民间资本投资,推进城市化和大型产业平台建设。

支持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优化民企创新发展环境。包括创新城市人口管理制度,优化流动人口结构;创新土地管理,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创新城市投融资体制,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与效率;挖掘城市内部土地空间潜力,加大旧城改造和城市工业“退二进三”步伐。旧城改造的大拆大建,必须和温州城市建设整体规划相衔接,城市建设走企业友好型的提升路径,集聚国内外企业家资源,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发展。

加强城市建设组织领导,科学规划浙闽赣城市群。温州市和浙江省应协调周边省市,争取在浙南、闽北和赣东形成打造以温州为中心的浙南城市群共识。积极编制《温州都市化发展纲要》,加快编制《浙南城市群总体规划》,力争将浙南城市群列入国家城市群规划。尽快形成温州大都市建设5年规划和浙南城市群建设10年规划,指导温州区域中心城市打造。

(二) 价值链重建政策建议

依托既有基础和优势,延伸加工前后向做全价值链。价值链提升不是说一定要抛弃价值链的低端传统加工制造;但温州、浙江包括中国东南沿海必须力争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扩展,做全价值链,获取研发、设计、物流、销售市场和品牌的高附加值。温州和浙江可以依托现有的强势产业如机械制造、电子工业、生物医药、信息和新能源、生态环保产业,努力实现进口替代战略,通过国内市场实现替代相关制造业的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再就是充分利用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市场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优势,实现价值链的“采购者垄断+品牌建设”。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优化提升产业价值链配置。温州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的全球化战略不能仅限于产品贸易,而是要注重价值链的重建布局,可以将部分传统的轻工业加工制造转移到东南亚和非洲国家,腾出空间实现价值链提升。在参与“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中配置价值链合作,提升重建价值链分工结构层次,获取高附加值的分工合作回报。

运用并购和重组,海外投资布局价值链。利用海外并购重组,实现价值链的重建和提升,这样的案例其实屡见不鲜。地处浙南城市群的台州知名造车企业――吉利集团,就是因为成功收购沃尔沃汽车,而实现了价值链的提升;杭州萧山的万向集团,也是因为在海外投资,包括投资美国、欧洲的研发中心,投资海外的制造中心和销售中心,而实现其价值链的重建提升;……。

借力“互联网+”和“+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温州经济附加值。培育新兴经济增长点,替代落后的传统产业,可以提升整个经济的层次,增加温州经济的附加值。当然,也可以通过借力“互联网+”和“+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新型商业业态,改变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提高传统产业、产品的附加值,使传统产业变身新产业。

(作者系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教授)